美股投資

【太空探索】Virgin Galactic潮退後剝光豬 靜候宇宙最強Space X是唯一選擇

科技股去年長驅直進,各式概念股、Meme股、Reddit股無不爆上,連登仔拜Cathie Wood為聖母,自以為看見裸泳的巴菲特。直到今年初Short Squeeze狂潮過後,成長股洗盡鉛華,價值股強勢回歸,大家才赫然發現巴菲特的偉大之處,不在於大牛市時賺得最勁,而是不論牛熊都能一直立於不敗之地。

升市時豪氣干雲,潮退後袒裼裸裎,由Richard Branson領軍的太空旅遊公司Virgin Galactic (NYSE: SPCE)是其中表表者。這隻零收入的太空旅遊概念股,股價在2月初的股市高潮升抵62.8美元,及後短短3個月內跌至高位的不足4分1最僅約14元。數十年來,太空探索向來是個引人入勝的投資概念。現時三間領導行業的純太空業務公司,即Elon Musk的Space X、Jeff Bezos的Blue Origin及Virign Galactic,有着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及願景。以下將會分析為何筆者認為投資者寧可苦候SpaceX以天價估值上市,都不應搶先以低價入手Virgin Galactic。

三大富豪的旅遊Package有何不同?

要談太空旅遊行業,不得不由一些簡單概念說起。一般人聯想的太空飛行,可能是飛到外太空Hea個十天八天,但事實上短期內有望推出市場的,只屬全程幾十分鐘的次軌道飛行(Sub-orbit Spaceflight)。次軌道飛行是指飛抵超過海拔100公里以上,但速度不足以進入地球軌道飛行,無法圍繞地球一周的飛行。因此,次軌道飛行會飛至太空邊緣,然後就拋物線式墮回地球,乘客仍可看到地球表面的曲線、仍然會經歷3至4分鐘的無重力狀態,但並非身處太空的失重,反而更似是乘過山車所感受的離心力。廢話少講,看下圖最易明。

亞軌道飛行不能進入地球軌道,因此飛行時間較短。

次軌道與軌道飛行的分別,就在於飛行速度。要於地球上200公里維持軌道飛行需要28,000km/h的速度,但要於同樣高度進行亞軌道飛行,就只需6,000 km/h。飛行速度的分野,背後就是技術的差異,而這正是Space X的突出之處。去年5月及11月,Space X已先後兩次運載美國太空人至國際太空站,是全球唯一曾經載人上太空的私人公司,而且兩次都成功回收火箭。由於有能力進入軌道,Space X的太空旅行團有望長達3日2夜,甚至可載旅客進入國際太空站或者預想中的太空酒店度假更長時間,是貨真價實的太空旅遊。

對比之下,Blue Origin及Virign Galactic目前僅將目光放在次軌道飛行,其中Blue Origin研發的軌道火箭New Glenn要延至2022年後期才能首次發射,而Virign Galactic則是直到去年才表現出對軌道飛行的興趣,先是與NASA簽訂「太空行動協議」,今年初又首度以Virgin Orbit火箭發射衛星進入軌道,但要真正進行載人軌道飛行,相信仍需多年試驗及研發,換言之兩者比SpaceX落後不少。不過,這兩間公司各有優勢,以開團時間來說,相比起Space X計劃明年進行首次商業太空旅行,Blue Origin預料今年7月20日就能展開首個次軌道太空旅行,年底前亦會陸續開團,但公司遜色之處是至今從未進行載人飛行;至於Virign Galactic,本來吹風明年可開首團,但上周公布業績時又宣布要再推遲試飛時間,成團時間恐怕遙遙無期。但Virgin Galactic的優勢,是其次軌道飛行並非以傳統火箭推動,而是以噴氣動力母艦機White Knight Two驅動,因此成本較Space X及Blue Origin低,其太空旅行索價僅25萬美元左右,較SpaceX的動輒過百萬美元低得多。

Virign Galactic以噴氣動力飛機推動飛船進行次軌道飛行,成本遠較傳統火箭低。

旅遊之外 SpaceX優勢無可比擬

以商業模式貨比三家,Virgin Galactic可說是一間完全專注太空旅行的公司;Blue Origin暫時能見度不高,目前看來的業務重心仍是推出太空旅行服務、承接民間衛星發射任務以及NASA合約。但Jeff Bezos的願景是於月球建立人類基地,並已聲言要於2024年進行登月任務,現正研發大型飛船Blue Moon。按此思路,Jeff Bezos的目標是令Blue Origin成為人類在月球的殖民先鋒,但當然,現時十劃未有一撇。

至於Space X,則已成為行業內遙遙領先的霸主,現已摸索出一套比較成熟及完整的商業模式。在太空旅遊以外,Space X更像一間基建公司,為人類的太空探索提供基礎服務:大量承接民間衛星發射任務,將衛星發射價格壓至100萬美元左右;透過與NASA的合作,將太空人及物資源源不絕運送至國際太空站;搭建星鏈(Starlink)系統,向地面提供互聯網服務。其中備受市場期待的星鏈系統,雖然在網絡速度上很難追上直鋪入屋的光纖,但可以填補偏遠地區、飛機及郵輪上的網絡空白,當網絡費用隨着客戶數目增加而下降,未來需求將會相當穩定。尤其互聯網服務堪稱印銀紙的行業,只要捱過巨額的初期投資,後期就能提供源源不絕的現金流,資助Elon Musk的火星殖民夢。而對比起過往悉數失敗收場的衛星網絡公司,Space X有着發射成本低及財務資源相對充足的優勢,相信有助公司捱過業務初期的難關。

由於Space X的業務相對分散,可減低太空旅行業務的不確定性,原因是太空旅行無疑是個需求龐大的市場,但太空飛行的危險性恐怕會為行業帶來持續不斷的顛簸。根據統計,過去太空船的失事率超過1%,即使該數值近年逐漸減低,但對比起飛機商業航班的失事率(每10萬飛行時數0.005宗意外)仍然相去極遠。換言之時至今日,太空旅行意外頻生仍是難以避免,而一宗半宗的意外,足以令「命仔緊要」的富豪打消上太空的念頭。始終,太空人執行任務而殉職是預咗,但一涉及旅客傷亡,震撼可以非常大,故此除非可以快速提升太空旅遊的安全程度,否則筆者並不看好單獨押注太空旅遊的公司。

SpaceX將成太空時代的東印度公司?

姑勿論賺錢能力如何,Space X最引人入勝的一點,終究在於Elon Musk征服火星的宏大願景,但這同時亦是Space X在商業上的風險。Elon Musk從不諱言自己對火星的野心,去年初表示Space X每年將建造100艘飛船,10年後每年的運力可達1億噸,因此公司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。Space X研發中的超重型運載火箭Starship,正是為了將人類及貨物運上火星。如果如意算盤打得響,Space X固然是會成為未來火星上的東印度公司,可以對火星上的豐富資源予取予攜,但可以肯定各國政府不會對此袖手旁觀。截至目前,殖民火星對於Space X的利益所在,實在難以評估,而公司也沒有詳細說明。再者,基於火星的客觀環境限制,殖民火星必然是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跌跌碰碰的實驗,投資其中除了志在參與,未必能在有生之年獲得太多收益。此外,以Elon Musk的痴線佬性格,可以預料他會不惜犧牲公司的商業利益及未來投資者利益,all-in展開其火星殖民大計。無疑,此乃Elon Musk值得崇拜之處,也是其向來成功之道,但同時有機會令Space X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。

總括來說,基於Space X商業模式的完整性、無可匹敵的技術優勢及經驗,Space X在太空探索行業的領域實在未有像樣的敵手,除非遭遇極嚴重的飛行事故,否則未來將繼續領導太空探索行業。至於目前投資者唯一可選擇的Virgin Galactic,業務過份側重太空旅遊,是其先天缺陷;而且其軌道飛行的技術、經驗均遜於Space X及Blue Origin,將來發展的睇頭有限;再者,公司多次遭遇技術樽頸而被迫推遲試飛,公司管理層的執行能力難免令人質疑。以一隻沒有收入的概念股而言,潛在風險及收益傾斜得難以接受,與其撈底博反彈,倒不如等待Space X掛牌上市。Elon Musk曾提到,一旦能合理預期星鏈的現金流,星鏈就會上市。而只要星鏈上市,Space X掛牌的日子,相信也不會遠。不過,作為文科仔,筆者要從零開始了解太空產業已覺非常頭痛,本著睇唔明就唔好買的精神,最好還是不要想得太多。

再說幾句,一直覺得Space X、Blue Origin這類公司的誕生,完美地演繹了中美體制差異帶來的技術分野。中國以舉國之力頻頻探索太空及登月,曾自以為已於太空競賽中反超美國,殊不知幾年後,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達成的創舉,在美國已經變成民用技術。此恰恰說明美國賴以成功的從來不是政府,而是深植美國人靈魂、由福特到Elon Musk皆如是的創業家冒險精神。只要此種精神不改,美國的經濟及科技實力只會不斷從下至上地自我強化,而仰賴黨國指揮的強國臣民,只能跟隨聖上一念之間的喜好而東奔西走、苦苦追趕,時而芯片、時而5G、時而一帶一路。中國主旋律經濟學家經常批評美式資本主義短視、資本不懂得自然流向需要巨額資本投放的產業,Space X也正正成為一大反例。

撰稿日(15/5/2021) Virgin Galactic收市價:16.18元

延伸閱讀:
What’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bital and suborbital spaceflight? – SPACE.com
Virgin Galactic shares fall after another quarterly loss, no date set for next spaceflight test – CNBC